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 心得摘要

這本就是對著自由市場經濟開幹的書啊,改變了很多我對資本主義的認知,光是看各章標題就很吸引人。市面上的經濟學大多是自然市場經濟學背景,而這本書用了更多事實舉例跟數據來反駁,有種說了大實話的感覺。

  1. 根本沒有自由市場

    每個市場都有他自己的各種限制,有多自由是政治定義的。市場不是客觀的。自由貿易、公平貿易也是如此。市場的邊界是由政治決定的。
  2. 經營公司不該以股東的利益為優先

因為股東是公司流動性最高的厲害關係人,最不在乎公司的長期發展 (除非是大股東),尤其是小股東,只在乎最大短期利益。股東可輕易退出公司,只需要賣股票就好了。

其他利害關係人,例如員工、供應商,反而對長期利益更關心。

因此,長期的穩定好公司,其實會有各種手段來減少浮動股東對公司的影響,例如 政府擁有的股份、不同等級的骨釘,保證創始家族的控制權、公司有勞工代表、友好公司交叉持股 等等

  1. 大多數富裕國家的人,薪酬都超過應有水準

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的薪資差異,不是因為個人生產力的不同,而是因為移民管制! 而且主要不是窮人的生產力差異,而是富人的生產力差很大,因為富裕國家的社會經濟體制比較好,因此富國的富人生產力是窮國的好幾百倍以上差異,所以才讓富國的窮人薪資可以大幅拉高於窮國。

總之,個人所獲得的報酬,並非完全是個人價值的反應。

  1. 洗衣機改變世界的程度大於網路

洗衣機等家電 讓婦女可以大幅進入勞動市場。電報比網路更具革命性。人們對於最新的變化常會當作最具革命性的,影響政策制定,高估最新的科技。

  1. 如果把人性想得很壞,就會得到最壞的人性

經濟學家老是說人是自利的,但這不是唯一的驅動力,人是有道德行為的。如果設計制度時過於人是自私的,那麼就會花費大量資源去監督、評判和懲罰,得到人性最壞的一面。

  1. 通膨沒這麼可怕

用低通膨來控制總體經濟穩定是錯的,因為會抑制投資和經濟成長,造成更不穩定。

物價穩定只是經濟穩定的一個指標,但多數人更不穩定的因素是失業。而壓低通膨會緊縮經濟。因此除非惡性通澎,不然過於強調控制通膨,只是圖利金融資產持有人而已。

通膨不會對經濟不利: 作者認為經濟學者認為的1%~3% 太低了,有研究認為 8%~10% 跟經濟成長例沒關係,甚至 20~40% 都還有國家可以經濟成長。

反而是過度的反通膨政策,各種證據顯示並不利於經濟成長。

  1. 自由市場政策很少讓窮國致富,這些富國之前也都搞保護主義起家的
  2. 資本有國際性,跨國公司不是無國籍的,大部分重要活動仍有本國偏好和經濟基礎。開發中國家也應該限制外資直接投資,因為這些外資多半只是收購,而不是新創機會。
  3. 我們並沒有生活在後工業時代。製造業比例降低,只是因為製造業生產力增加(效率成長速度也快)而已。開發中國家不可能略過工業化,只搞服務業。
  4. 美國的生活水準並不是最高的,從多方面來看的話,而且他們的不平等現象很大。
  5. 非洲不是天生注定是低度開發的,而是因為被迫推行的自由市場政策。
  6. 政府也能做出厲害的產業政策,然後對國家整體經濟有利,不一定說一定不如企業做決策,政府有時候還特別厲害,特別是政府和私部門有密切合作時。例如韓國、台灣、日本政府就培養出很多成功企業。當然也有失敗的,這只是打擊率問題。
  7. 讓富人更有錢後,並不會讓更多人更有錢

有些人認為讓富人有錢,有錢人才會投資讓經濟成長(窮人不投資),但實際效果卻是所得分配更不平整,對經濟成長的效果還不如福利政策,讓窮人拿到錢去消費,對經濟成長還比較有用。

富人拿更多錢只會從事更多投機活力、拿天文數字薪資。要讓富人多投資必須透過政策要求。

14. 美國企業(英國排第二高)高階主管薪酬過高,而且受到過度保護

這不完全是因為市場的力量,而是有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力量在操縱。相比於日本、歐洲也是如此。

  1. 窮人人民比富國更具創業精神

    窮國不是因為個人沒有創業精神,而是缺少生產技術和現代企業組織。富國人民更多是在別人的企業工作。

    微型貸款沒有搞成功,目前貸款者大多不是為了創業。主要還是受限創業者技術和組織,能做的業務規模小,賺不了大錢。而微型貸款組織也是靠補助撐著,若要維持則需要大幅提高利息,如此創業貸款者更不可能獲利。

    創業是有社群集體努力的背景支持,而不是個人英雄創業精神主義而已。科學基礎建設、良好的法規、教育體系提供人才、金融機構提供資本。行業協會和政府合作搞投資研發和外銷。
  2. 我們沒有聰明到可以放任市場

    人是有限理性的,未必知道自己在幹嘛。政府的規範之所以有用,不是因為政府更聰明,而是限制了選擇限制眼前問題的複雜性,減少出錯的可能性。 市場有時候會失靈,例如污染(當然自由市場派的人又提出引入市場力量,碳排放權)。我們需要監管,因為連這些經濟學家大老、銀行家聰明人都經常搞砸。
  3. 更多教育不會讓國家更富裕

    加強教育不會促進更高的經濟發展,真正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的是國家可以讓個人變成組織成高生產力企業的能力。

    東亞經濟體在經濟奇蹟發展之初,也沒有特別高的教育成就。大多數教育科目對工作都沒關係。

    富裕國家的勞工需要掌握的知識甚至減少,越來越不需要教育程度高的勞工。大多數行業需要的只是一般來說智力+記錄+自我組織能力,而不是專家知識,這個你可以也必須要工作中學習。高等教育變成了學歷通貨膨脹現象。教育主要還是讓人有更充實和獨立的人生,而非經濟成長。
  4. 對企業有利的事情,未必對國家有利

    真正重要的是監管的品質,而不是數量。法規可以限制公司短期利益,但長期是有利的,例如公共資源、教育訓練等
    通用汽車用了各種手段阻止衰退,但就是無法製造出好車子,而是走個各種偏方。

    政法許可法規就算多,只要能賺錢,商人還是會去申請。有些國家嚴格監管,但經濟發展卻很好。因為許多法規實際上對商業有利,重點是法規品質而不是限制數量多寡。

    限制個人公司自由度,可以提升整體企業界的集體利益,甚至國家利益。許多法規是支持商業,而不是反商。
  5. 儘管共產主義沒了,但是我們還是生活在計畫經濟之中

    中央式計畫失敗,是因為市場太複雜。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很大程度也是計畫好的,只是在適當的階層,對適當的事情計畫。透過投資研發、基礎設施、指示性計畫、產業政策和階梯式的大型企業構成。
  6. 機會平等還不夠,因為競爭條件不同,因此還是需要一些結果平等來配套才行

    窮人的小孩若要有平等機會,家長所得就需要有基本的結果平等、確保食物、醫療等。失業的成人,也需要有失業救濟、健保、再就業訓練。

    社會福利越好的國家,社會階級流動性越好。窮小孩無法利用機會平等。
  7. 大政府讓人家更樂於接受改變

    自由市場經濟認為任何福利和就業保障,只是讓窮人懶惰,不利經濟。但設計良好的福利國家其實可以鼓勵人們在職場勇於冒險,願意改變。歐洲人經濟成長高就是這樣。

    缺乏工作保障,反而會讓人做出保守的選擇,偏好醫學或法律,人才分配錯置,因為怕失業。但歐洲人就不怕
    福利政策就是 勞工的破產法一樣,給人第二次機會。
  8. 金融市場應該較為低效,而非追求高效率

新的金融工具效率太高,反而變得更加不穩定,流動性太好,金融持有者反應太快。

這造成公司難以獲得長期發展所需的耐心資本,我們需要縮減金融產業和實體部門的速度差距: 金融交易稅、限制惡性併購、限制跨國資本移動(特別是開發中國家)

另外就是搞金融太好賺,一堆衍生性金融商品,不限制就會搞出金融危機大爆炸。

應該要全面禁止複雜的金融工具,除非能明確有利於長期社會發展。這跟食品、藥品、汽車的安全標準一樣。

  1. 良好的經濟政策,不需要優秀的經濟學家

特別是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不需要,很多成功國家是律師、工程師主導,例如日本、台灣、韓國、新加玻、中國。

經濟學還可能對經濟有害。但有害的是自由市場經濟學。其他流派還是有用的。

結論

不能毫無限制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因為這對人性錯的離譜。
不同國家根據情況目標、價值觀和信念,會有不同規範和模式。特別是開發中國家例如非洲,目前反而被迫用了太自由的市場政策…..

後記

朱敬一專文:不要被張夏準誤導了 發現也有學者不同意作者的論述,這裡一併附上連結做參考。

發佈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