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樹又見林

這是一本社會學的通論入門開胃書。因為看起來還算薄,而且不是很難唸的學術著作,所以我就從這一本開始進入社會學的世界啦。

看到中途就發現作者(還是社會學)特別愛提”不平等”,關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有不少不正確的批評。書末作者甚至直接說出想挑戰資本主義體系的意圖,作者認為資本主義在某些方面跟公平正義的社會不相容,所以需要加以批判跟挑戰。當然,是可以檢討改進,但也麻煩作者你好好念一念經濟學吧!! 很多謬論看了很生氣耶… ^^||

有人說過 : 三十歲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沒有良心;三十歲後還相信社會主義的是無知。社會學跟社會主義當然不太一樣,但是我看完這本書竟然有點這種感覺。有良心是很好,但不能無知呀。無知害死更多人,就像亂放生鳥類,自以為對鳥好,結果放的地方不對,鳥都死光光。

anyway… 除了這個地方不中肯,其他部分我覺得寫的還不錯,還算容易讀懂。

第一章 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 

社會學認為人們參與社會體系,會發生什麼事,取決於 1.系統本身,以及它運作的方式(森林) 2.人的個人作為(樹),通常要看人與系統的關係及與其他人的關係。社會學家認為人會 “依照著阻力最小的路來行事”。這道理看似簡單,但是社會學引申很多,小從講歧視笑話的場合你從眾的大聲笑,大到這個社會體系是不是特別容易讓某件事情發生,如家庭暴力等社會議題,非常有意思的見解。給我的感覺就像經濟學”人是理性自利”的前提出發。

要了解社會問題,不能只看個人情況,還要檢視人們跟社會體系的關係,以及這些體系運作的方式。比如說自殺,不能老是說那個人怎樣,而是要問是不是這個社會比較容易使人沮喪,還是比較不容易,或是如果一個人沮喪,這個社會是不是比較鼓勵人們用自殺解決問題?

不管你想不想,我們對於各種社會後果,不管好壞,都會有所牽連。比如說種族歧視,不管你有沒有這種心態,如果你是白人,就會受到好處(即使沒感覺到不同),如果是黑人,就會無端被歧視。

第二章 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種

人們的文化運用各種符號來建構真實,符號就是最簡單的信仰陳述,這就是信念。將這些信念加以排比,就變成價值,用粗略的高低位階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加以排比。而我們大多數的偏好來自於特定文化社會化過程所學到的價值(不同文化有不同價值)。社會體系的組織也決定了價值的選擇,所以往往我們沒有真的自由選擇。社會學告訴你這個文化框架,這些概念幫助你跨越這個限制來思考。

價值規劃出一條阻力最小的路,形塑了人們如何參與社會體系。但是價值只告訴我們應該如何但沒有強制性。再加上”否則會怎樣”的宣稱,舊變成規範。規範比價值更進一部,把信念與價值與社會結果連結起來。殺人會坐牢,但是打仗殺人卻獲獎勵,因此社會後果還需要瞭解運作的體系文化才知道。

為什麼需要有規範? 規範可以 1.滿足社會體系運作的基本要求 2.區別自己人和外人,建立一種比較大的東西,使成員感覺自己是其中一員,也讓成員之道自己是誰,這就是道德。不只是告訴你如何成為好人,還是一種共同分享的感覺。讓人們與社會綁在一起。規範帶有歸屬與認定的色彩,讓我們知道我們要什麼,我們參與的體系要什麼。規範也可以排除和壓迫社會上某些人,因為優勢團體會藉著自己的權利和影響去形塑文化以利於自己的利益。

文化的態度由感情、信念和價值所混合,比如說害怕本身不是一種態度,但是因為文化的影響造成對蛇的害怕,則是一種態度。這種害怕不是出自真實接觸的經驗,而是被這個文化塑造蛇的形象所懼怕。很多態度只是感情,只有在社會脈絡下,感情才成為態度。把肉給嬰兒吃,他會吃下去。但是告訴我這是貓肉,我會吐出來,不是因為不好吃,而是因為文化態度影響了我。

物質文化在社會中扮演複雜而自相矛盾的角色。我們創造物質文化,但我們又把它當作有自主性,我們認同它且依賴它。但是當我們需要改變或拋棄時(如排放污染的車子),卻覺得無力,認為不是自己的責任,感覺受到物質文化的操縱。

種族中心主義,住在我們的盒子裡,看不到外面,以為其他文化都跟我們一樣。

第三章 社會生活的結構

文化概念在我們參與社會體系時,形塑我們如何思考跟感受。而結構則將這些文化概念統整到各種連結人與人、人與體系、體系跟體系之間的社會關係上。社會結構第一層意義是關於社會生活各層面中的關係是如何安排的。第二層意義指的是社會體系中各種資源的分配。 

身分地位指的是一個人在體系中所佔據的結構位置。而那個身分位置佔據此身分位置的個人是兩回事,如果混淆則會企圖用個人因素來解釋社會現象的錯誤。因為了解其身分位置,要比了解其個人的特徵跟意圖更有用,因為有時候一個位置所加諸在位者的限制,還更甚於所賦予的權利。比如說美國總統,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而這個身份提供了一整套文化概念,一條參與體系阻力最小的角色,全套的信念價值態度跟規範。比如說教師角色涵蓋了該如何等。而一個人又會同時有很多身份跟角色,進而有角色衝突的問題,比如說師生跟情人的衝突。

社會學不是為了預測個人行為,而是為了理解社會環境如何影響了人的行為模式。比如說家庭暴力,社會學的重心不是一個個男人是不是好人或壞人,而是他們所參與的體系本身究竟承載了多少有利於暴力虐待行為發生的因子。而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常常營造出累積財富高度的價值,因此價值的分布與滿足這些價值得合法機會分布,兩者落差越大,偏差行為就越有可能發生。

文化上的偏見,既是結構性不平等的因,又是它的果。如種族歧視的問題。

第四章 人口與人類生態學-人類、空間、場域

人類生態學研究社會與物質環境的關係,像是地理與氣候如何影響人類社會。對一個文化唯物論而言,每一個社會體系的形塑,是來自於是硬環境的物質條件。另外探討人們的出生、死亡、遷移造成的人口變化與社會生活的關係。

第五章 我們、它和社會互動

文化提供了一個參與他人生活的方式,我們一定要有個文化才活的下去。

第六章 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政府有些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不是依照社會學對於體系如何產生問題的這種理解來設計,而只是想改變個人而非改變體系的方式來解決,陷入個人主義式思考的困境。

參與討論

1 則留言

  1. 最近刚读完这本书,很有开阔视角的感觉。
    btw 没想搜书搜到了 ihower 的 blog,惊喜一下。

發佈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