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Git 的開發流程

很高興受邀參加『FED Party 10』GIT的develop與master 論壇成為與談人。其中「協同開發時,master 與 dev branch 如何規劃?」這個問題是我主要講述的部份,分享了團隊用 Git 的開發流程經驗。

2010 年的 GitFlow 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它提供了一個很清楚的開發流程,幾乎可說是目前用 Git 的「標準開發流程」。不過流程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軟體開發和釋出,而不同團隊有著不同的需求,也就不可能有 “One size fits all ” 的解法。

撇開 Gitflow 比較囉唆(或者你要說它比較嚴謹?)的流程,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或天性)是它比較適合搭配 Iteration-based 流程(一批功能完成才進行釋出、週期性佈署),而不是 Kanban 流程 (一個功能完成就進行釋出、每天多次佈署)。怎麼說呢?

假設團隊這次 iteration 同時在開發 A,B,C 三個 features。在 GitFlow 之中,我們通常不會一個 feature 寫好就開 release branch,而是會等到 A,B,C 都完成了,在一起開 release branch 跑 CI 上 staging server 一起測試。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如果 feature A 測試有問題,即使 B,C 沒問題,整個 release branch 也會卡住無法釋出。這一卡可能又拖了好幾天…

理想的 Kanban 流程會希望一個 feature 完成就能推上 production 釋出。這時候 release branch 的設計就顯得礙手礙腳了。那要怎麼達到一個 feature 可以單獨釋出呢? 首先你會需要多重 CI 和 staging servers 的環境。每新開一個 feature branch 就會有各自對應的 CI 和 staging server 可以進行測試,這樣只要該 feature branch 測試完成,就代表可以合併回主幹進行釋出動作。話說回來,這其實就是 GitHub Flow 流程。

實務上,你也可以預先開好數台 staging 機器,然後讓開發者可以佈署 feature branch 上去進行QA測試。這樣就不需要辦到隨時動態開 staging 機器的技術能力。

如果 staging 機器真的有限制只能開一台,另一個變形作法是有一個專門的 staging branch,需要上 staging 機器進行測試的 feature branch 就合併進 staging branch 進行佈署。但是注意到這個 staging branch 並不會合併回主幹,它是永遠平行的。也就是說 staging branch 上可能包含 A,B,C feature branchs,當 feature B 在 staging 上測試完成,就合併 feature B branch 回主幹,而不是 staging branch。這算是一個 workaround 的作法,我們公司就有團隊就採用這個作法,也非常實用。

總之,無論採用何種流程,我的重點在於必須一併考慮如何搭配 CI、Code Review、手動 QA 測試等等整套軟體釋出流程,才是通盤的考量。

參考資料

參與討論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