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

連看了兩本之後,這本對我來說算是蠻熟悉,不過書中的例子舉的真是不錯,論述也很容易瞭解。立場也比一課經濟學中立,認為有些議題的判斷需要道德、政治跟哲學來根基,而經濟學只能作為參考架構。因為很多經濟利益與社會福利衝突的事情,很難從經濟面判斷到底哪種方法真正是對社會有利的,甚至牽扯到價值觀的認定。

有些圖解經濟學已經學到的東西,我就略過不記了….

第一課 市場經濟的力量,運用價格體系來分配資源

第二課 運用誘因來達到目的

第三課 講政府介入之必要性。 1.外部性因素,當某些活動的個人成本跟社會成本有極大差距時,光靠市場力量是不行的(稱為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的力量介入。另外在環境保護方面也需要政府介入來彌補資本主義不足之處。 2.公共財之必要,公共財的特點就是很難讓不付錢的人不使用且可以讓成千上萬的人使用且邊際成本很低,就因為大家都想搭便車享用但又不想付錢,所以沒有民間機構可以生產。這時就需要政府來做這件事。

第四課 講政府介入之非必要性跟總結。除非有重大理由說明私人部門沒有能力提供某種服務或產品,否則不應該由政府來當單一供應商。

第五課 討論資訊不對稱,資訊對經濟的影響。

第六課 談人力資本的重要,人力資本就是個人擁有的所有技能跟美德。一個國家的經濟福祉跟人力資本有密切關係,和天然資源反而沒有必然的關連。貧富差距的關鍵就出在人力資本,非技術勞工容易被競爭淘汰。然而所得不均經濟學家並不特別重視,因為 1.它傳達出人們向上努力的誘因 2.只要大家的絕對財富都有增加,就無須太過在意差距。 不過實際問題還是要回到是否差距大到足以阻礙經濟發展? 窮人可能因為相對財富的心理而忍無可忍造成社會問題?富人因為錢太多浪費到無意義的事情上而非投資在窮人的人力資本?

這一章讓我想到世界是平的那本書,不約而同提到教育的重要。最近台灣常常在抱怨高學歷的人太多沒有必要,試問如果滿街都是博士,誰還要掃廁所呢? 這兩本書都告訴你,並不是這樣看的。隨著人力資本提高,我們會用科技來取代人工,但是那些無法自動化的討厭工作,但是還是會有人去做呀,而且工資還很高。在人力資本豐沛的世界裡,還是會有討厭的工作要做,但是沒有人會是窮人。聽起來有點弔詭,高學歷不代表高收入,未來掃廁所的人的收入是會比你我高的。

第七課  金融市場的四個功能 1.沒錢的人可以籌資借貸 2.有多餘資本的人可以把資本儲存投資 3.避險 4.投機。投資的四個建議 1.儲蓄投資 2.冒險有報酬 3.分散投資標的降低風險 4.長期投資。效率市場理論 vs. 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經濟學)

如果有人跟你鼓吹投資方案,宣稱能賺很多錢,你應該知道有三種可能 1.因為有極高風險,所以需要用極高的預期報酬率來吸引資金 2.他剛好碰到一個大好機會,而且全世界聰明絕頂的投資人都不知道,而且他還好心跟你分享 3.你被唬爛(騙)了。最有可能的情況通常是第三。

第八課 這章很精采講公共政策(作者是公共政策博士),很清楚指出問題核心。在民主的架構下,組織良好的小型團體容易在政治程序中取得成功,因為他們從體系自肥的成本會平均分攤給毫無組織的一般大眾。政治人物的正確決策(為國家帶來的利益超過成本)不一定贏得大眾喝采,因為受惠者並沒有感覺,但是因為這項政策而受損的小型利益團體卻會大吼大叫。政治人物為了選票考量,就會去做討好少數人但不正確的決策,反正成本是大多數的人分攤而沒有感覺。

而”證照”這件事情也很有意思,有時候專業證照的發放與否與執業團體的政治力量有關,而不是看該職業對大眾安全的影響程度。利益團體為了保護本身的利益,往往會透過不合理的制度來限制參與人數,保障自身權益。美國的教師工會支持增加了很多重重檢查制度,但是竟然都不適用在職教師。如果真是為了學生權益,為什麼已經站上講台上的人不需要通過呢。

第九課 經濟指標 : 經濟成長率GDP,失業率,貧窮線(購買基本日常用品所需的收入水準),所得不均,政府規模(政府支出佔GDP比列),預算赤字,經常帳順逆差,儲蓄率,人口統計(年齡分布)等。

政府處理景氣循環的兩個工具是財政政策跟貨幣政策,不過財政政策是由國會制定,常會功能不彰,目前公認貨幣政策是管理一般景氣循環的最好方法。

第十課 深入貨幣政策,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等議題,還有央行獨立性的重要。

第十一課 國際貿易,絕對利益與相對利益的概念。貿易長期能帶來很多好處,但是卻會造成短期失業跟過度成本,因此這裡贏家應該要幫助輸家(提供就業訓練等)來緩和衝擊,這才是正確的政策。貿易也是窮國邁向富強的康莊大道,沒有國家不靠全球貿易跟經濟就能成功發展的。接著作者針對反全球化的論述做一些反擊,反全球化運動宣稱要幫助第三世界的窮人,事實上往往卻害了他們。想要幫助工資微薄&工作環境不佳的第三世界勞工,光是抵制血汗廠商只會造成反效果。

這裡有提到文化同質化的問題,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作者到墨西哥遊玩卻看到美國的粗俗文化,覺得很沒意思。不過作者樂觀認為這個論點可能不是真的,因為文化的傳播是多向的。另外方面,這種事還是要看那個被影響的人是不是自願的。

第十二課 富國與窮國差異的關鍵 :

  1. 有效的政府機制(法律,基礎建設,稅制等)
  2. 財產權
  3. 沒有過度的規定。(過多的規定甚至帶來貪污腐敗,想要跨過障礙就得賄落。)
  4. 人力資本。這裡提到一個惡性循環的人才外流問題,如果一開始就缺乏人才,那麼有技術的人就得在別的地區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這問題得從貿易來思考解決。
  5. 地理問題,熱帶國家的高溫跟大雨會食物生產不利,也容易成為疾病溫床。解法有二 1. 鼓勵以熱帶地區獨特生態結構為目標而進行的科學創新活動 2.如果國家擺脫對農業的依賴,投入能創造更高所得的產業,就可解除熱帶氣候的負擔。也就是透過國際貿易囉。
  6. 開放貿易
  7. 負責任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8. 匯率的影響
  9. 高估貨幣,窮國的腐敗政府會想高估該國匯率,刻意提升該國貨幣購買力,造成出口業慘不忍睹
  10. 天然資源沒有你想的那麼重要,事實上,豐富的天然資源反而有害經濟發展。靠天然資源出口的國家,越來越靠該資源,貨幣升值,其他出口業越來越不具競爭力,扭曲經濟體運作。而政府賺到的錢,常常白白浪費掉。
  11. 民主,荒謬的經濟政策需要民主力量來制衡
  12. 其他,提到對抗貧窮,世界銀行跟IMF,外國援助還需搭配良好政策才能發揮正面的功效。我們應該投資開發中國家,不光是為了人道理由,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一但爆發動亂,其他國家也很可能面臨失序的危機。

後記 作者提了七個問題來思考未來 :

  1. 隨著生產力成長,我們可以維持同樣的工作時數,而且生產更多,或是生產同樣的數量,但減少工作時數?我們也可以選擇一個平衡點。
  2. 美國的體系比較富裕,有活力跟創業精神,但卻因為競爭造成很多的不公平。歐洲國家社會安全福利較完善,所得不均較輕微,貧窮率低,但是失業率卻高,是個僵化的勞動市場。資本主義各有不同風味,我們要選擇哪一種?
  3. 我們能用市場解決社會問題嗎? 罕見疾病政府可以透過補助,優惠稅率,定價權等誘因讓藥廠去開發。排放權交易(如京都議定書)用來解決污染物排放的管制問題。(我覺得這個點子實在太聰明太有意思了,不知道哪個天才想出來的)。市場不會自己解決社會問題,需要搭配適當的誘因。
  4. 捍衛某種生活型態或審美觀,即使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要注意代價跟是否有團體的操縱政治,強迫別人接受。
  5. 政府管多管少的問題。極左派擔心國際機構隱藏資本主義份子的陰謀,極右派擔心世界政府的出現。政府跟國際機構都不完美,但是卻十分必要,而且會越來越重要。
  6. 貨幣政策真的搞懂了嗎? 到現在還是不能完全理解經濟大蕭條。
  7. 窮國五十年後還是不是很窮?

參與討論

1 則留言

  1. 看這本的同時我也看了另外一個法國經濟學作家寫的「巧克力經濟學」,同樣都是用幽默有趣的舉例來解釋經濟學,但以初學者的立場,查爾思惠倫那本比較適合對經濟學不甚了解的人閱讀,寫得相當生動,推薦閱讀!

發佈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