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看經濟類的書,這本書從人的非理性層面切入,並用有趣的實驗導出令人驚奇的結果,還蠻有趣的。
- 比較才能做決定。提供 A,-A, B 三種選項,其中 A,B 無法比較,A 比 -A 好。實驗出人們會 75% 去選A,即使 A,B 無法比較。這個 -A 的效果稱作誘餌效應。
- 定錨點的影響,隨機的定錨點先入為主影響你的決策。
- 只要有”免費”這個字眼,就難以抗拒。2塊降價變1塊跟1塊變免費的效果是天差地遠。
- 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只要一提到錢,就變成市場規範。(錢不是萬能)
- 不同的情緒狀態所做的決定會不同,高張的情緒容易失去理智。
- 預先承諾機制可以幫助解決拖延問題
- 如果擁有某樣東西,就會對這樣東西估價較高。所有權會讓你的損失趨避心理變得強烈,只想到失去時的損失而忘記會獲得的利益。(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
- 人會盡量保留多一點選擇,即使這樣得付出極高的代價。就像父母匆忙帶著小孩到處學才藝,四處奔走不僅讓人緊張,也不符合經濟效益。很多時候在兩個相似的選項中做選擇,猶豫的時間代價比兩者細微的差異損失更多。
- 預期心理影響感官認知。但若事後知道內情也不會影響一開始的經驗。
- 安慰劑的暗示效果,因為人們相信它有效,所以也出現治療效果。價格因素也會影響效用,貴的比較有效。關於醫療與安慰劑的道德問題是個很大的議題。
- 一旦有機會,許多誠實的人都會欺騙,一旦決定作弊,卻不會受被逮到的風險高低所影響,對小的欺騙來說不會思考成本效益分析。有趣的是如果有任何誠實概念進到腦子(例如回憶十戒或簽署榮譽制度),就會容易保持誠實。
- 當人們騙的不是現金的時候,欺騙行為較容易發生。甚至即使改成用代幣(多一層轉換手續而已,還是可以換現金),欺騙的比例也會大增。當交易媒介與貨幣無關時,我們就更容易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 行為經濟學了解人容易受到情境、不相關的情緒等不理性因素影響,所以希望利用工具、方法與制度來幫助我們提高決策品質。
我想這本書真正精采的地方在作者設計的這些有趣實驗,作為一本通俗讀物還蠻值得推薦的。不過我在想如果是科普觀點:認知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等科學家應該會有更好的解釋為什麼人類會這麼做吧,我自己是認為”人” 的這些非理性決策不是為了找到最佳解,而只是極小化選到最差解的可能 (也許就代表死亡)罷了。
很棒的書喔@!
书名叫什么?图片显示不了啦
書名就是”誰說人是理性的”啊,翻譯自”Predictably Irr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