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經濟學

這是本出版於1946年,主張自由學派(相對於凱因斯學派的政府規劃與經濟管制手段) 的經濟學入門書,手法是透過經濟問題來批判常見的公共政策和政府政策的謬誤,在過程中學到基本的經濟真理。

整本書以一貫之的一句話,就是 ” 經濟學的藝術,在於不只觀察任何行動或政策的立即影響,更要看較長遠的影響。不只追蹤政策對某個群體產生的影響,更要看對所有群體造成的影響。不只注意直接的因果關係,更要注意到間接的因果關係。” 

很多時候政府的政策只是為了立即見效,而忽略了長期的負面效果。或是只有針對某個小群體有好處,對大眾卻是更大的看不見傷害。政策常常會有利於某些群體,但相對犧牲其他所有群體,而這個受益的群體因為自利,總是會振振有辭的說服大眾接受,甚至混淆視聽讓大家無法思考是非。

這本書的時空背景也很有意思,當時正是凱因斯學派盛行,美國羅斯福推行新政大行干預經濟的時代,但作者卻反其道散播自由經濟思想。現在批判凱因斯已是常態,但回想當時確更顯得作者的洞燭先機,也是如此才能讓這本書到現在還可以歷久彌新地出版。

整理幾個重點,也是很亂… :p

1-9章 

  • 謬誤1: 認為破壞可以增進需求,可以增進經濟發展。小從惡性打破窗戶,大到戰爭,只要破壞具有價值的東西,都會造成淨損失。除非被破壞的東西剛好沒有已經沒有價值或負價值。
  • 謬誤2: 認為政府花錢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政府的支出都是要從稅收來的。如為了增進就業機會而造橋(或其他公共建設),而不是為了需要橋而造橋,會讓納稅人本來可以花在別的更需要的地方的錢被拿來造無用的橋,而這筆錢本來是可以增進別人的就業機會的。政府犧牲了看不到的工作機會,創造出看的到的工作機會,花錢造出看的到但是沒用的公共建設,而這筆稅收本來可以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
  • 政府如果主張徵稅把錢花在失業問題,其實反而民間資金減少(繳稅去了),企業無錢可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到頭來政府反而製造就業問題。即課稅抑制生產。
  • 謬誤3: 政府喜歡直接授信(貸款)給民間,不管目前的貸款機制是否足夠了。如貸款給農民,讓他們買的起農場好立業。但是如果農民A信用好,自然會有民間機構可以去貸款(信用好所以風險低),所以一定信用不好農民B人才一定找政府貸款(政府踏進貸款業的理由就是要幫助那些跟民間機構借不到錢的人),但是,是有排擠效應的,農場有限,會讓本來信用好的A可能買不到農場,或是買比本來貴。政府讓可用的實體資本交給了效率較低的借款人,而不是效率較高和更值得信賴的人。
  • 廣義的謬誤3 : 政府應該承擔”民營產業承擔不起”的風險,這會造成很多弊端(徇私,賄賂,不公等),還有就是浪費資本和減低生產,把錢丟到壞計畫或比較不能信賴的人,而不是更理應獲得的人。重點是民間放貸機構會審慎挑選對象,而政府不會。總之和私人貸款相比,政府貸款會降低生產,鼓勵不當的投資,而不是增進生產。
  • 所有的政府補貼都一樣,一定是會拿走某樣東西,以國家整體長期看是划不來的。就像是跟經營成功的所有企業徵稅,來補貼經營不善的企業。
  • 謬誤4 : 相信機器害人失業,機器會取代人力,這說法尤其在大失業潮會出現。這說法也讓工會常常要求一些純粹為了製造工作的作法,如劇場公會堅持僱用佈景搬運員,即使演出的戲碼不必用到佈景。但整體來看,自動化帶來的收入反而會帶出更出的間接就業機會。舊工作的就業人口可能減少,但是會有新創的行業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 但機器主要功用不在創造工作,而是增加生產,提高生活品質(讓消費者買到便宜的東西,單一員工的工資隨生產力上升),增進社會福祉。充分就業只有在工業最落後的地方才會發生,因為大家都長時間累個半死。
  • 古典經濟學因為看的遠且廣,因此也忽略了短期和單一觀點,如新發明造成不再適用的舊工人失業。幾乎所有的工業和經濟進步,難免造成個人的悲劇。
  • 廣義謬誤4 : 用更高的效率做事,只會消滅工作機會。
  • 謬誤5 : 相信世界上可幹的活就這麼多,因此要分散工作,用更累贅的做事方法。這造成了過多的細部分工。或是立法縮減每週工時,但 1.這樣資方成本增加,裁員或倒閉反而造成失業 2.若舊員工每小時工資不變,減少時數會讓總收入變少,是犧牲舊員工權益增加別人工作機會罷了。只要人類的需求跟慾望沒有滿足,可以做的事就沒有上限。
  • 公務員如果沒用,就應該踢出政府機關。
  • 謬誤5 : 盲目崇拜充分就業。人類的經濟進步在於生產提升,人類運用聰明才智,發明更省力的方法。因此生產是目的,就業只是手段。盲點在於少了充分就業,也許沒辦法持續獲得最充分的生產,但是沒有充分生產,我們也能輕易達到充分就業,只要想辦法讓大家有(無效率的)事做就可以了。政府常常把手段當成目的,誤把把就業當成目的,而非生產。
  • 重點在於應該追求最高的生產,然後光明正大地救濟失業人口。這比為了達成充分就業,而到處製造(無謂的)工作干擾生產過程好的多。事實上,一個文明社會,不需要這麼多的人工作,不需要童工、老人等。真正的問題不在有多少工作可以做,而在我們應該生產多少來分配提高生活水準。

作者花了很多篇幅講失業問題,不過我覺得作者並沒有仔細考慮到失業人口所造成的社會問題,這個社會問題可能會對整個經濟造成很大的負效應。作者僅僅帶到可以救濟失業人口而已,不過這又是很大的社會福利制度篇幅了。anyway… 我想把錢花在失業救濟跟職業訓練補助也比造無用的公共建設好,蓋公共建設唯一的要件就是它被需要,而絕對不能只是因為要增加就業機會。話說回來,如果當權者有此認知,就算打著增加就業機會的旗幟,是否更能說服無知大眾呢? 好比十大建設真的長期實用,但是太花錢會負債當時大家不敢蓋,蔣用增加就業機會來說服大家,並且還有短期內解決失業的社會問題的好處。

11~ 15 章

  • 謬誤6: 關稅可以提供就業機會、提供工資、保護生活水準。事實上關稅會造成整體的生產力降低,反而降低勞工生產力跟工資。關稅傷害了所有消費者,卻沒有造福所有的生產者,因為關稅只對受保護的產業有幫助,但對其它出口潛力較大的生產力,受害更大。原因是外國市場因為你的關稅而賺不到錢,所以自然也不會跟你買東西了。
  • 長期而言,關稅跟就業沒有關係。另外作者不反對用於增加稅收的關稅。
  • 有出口,才有錢進口。有進口,才有機會出口。
  • 謬誤7: 為了促進出口,政府大量貸款給外國,不管是否會造成呆帳。事實上,只要錢收不回來,就像是送錢給人家,送錢給人家怎麼會增加生產力呢。這樣做可能只對出口業有利,但是國家卻蒙受損失,這轉嫁到消費者加稅,消費者就沒錢買國內的東西,即主要內銷的企業會蒙受損失。
  • 一國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賺錢來買進口貨。
  • 為了增進經濟活力,有必要放手讓奄奄一息的產業消逝。而不是花錢去拯救,排擠其他更有效率的產業。
  • 透過價格體系來分配社會中的勞力資本應該用在什麼地方,因為某件東西生產過多了,必定會犧牲生產其他的東西。因此價格是透過需求跟供給決定,而非生產成本。這套體系遠優於政府去干預矯正。

老實說,看到這裡跟現況差好多。美國的貿差逆差這麼大,各大工業國也借錢給落後國家這麼多錢。種種都與理論不對呀,這些政府怎麼搞的…XDXD

16 ~ 19 章

  • 謬誤8: 政府為了“穩定”物價,拉高定住某種商品的價格,怕過低的價格傷害到該產業。結果造成囤積,最後釋出還不是要下跌。而且製造出暫時短缺的假象,這會造成未來生產過剩導致暴跌。
  • 謬誤 9 : 上述相反,政府在通貨膨脹時,會想要管制物價來讓大家買的起。但是把價格拉下來,只會讓該產品缺貨,反而讓大家買不到。接著為了解決買不到的問題,政府實施配給制度,但民眾多餘的購買力會去買別的替代產品,造成別的東西也短缺。政府也會想擴大管制那種商品的生產成本,一路垂直擴大價格管制。最後會變成全面價格管制,整控每個人的生計,失去固有的自由。這也帶出黑市跟各產業不公平的管制。
  • 通貨膨脹的真正原因,是產品匱乏或貨幣過剩,用管制價格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不合理的價格管制只會讓該產品更匱乏,因為商家每生產一個就要多賠錢。
  • 同理政府用最低工資法拉高工資也會帶來同樣的傷害(工資就跟商品價格一樣,有需求有供給,應該交由市場決定而不是去干預),反而造成更多的失業。為了照顧這群失業勞工的救助,讓本來有生產力(即使工資偏低)的勞力不用工作也可以領到錢。
  • 如果勞工的總生產力沒有這麼多,自然就沒有這麼多財富可以分配。所以提高工資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邊際勞工的生產力,如透過科技,管理,人力教育等。實值工資來自生產,而不是政府的命令。所以政府的角色應該是鼓勵創造利潤擴張經營,而不是煩苛的規定。這樣才能同時提升就業和工資。

要發生管制物價這種事,大概是打仗的大時代吧。平常不太容易發生。

20~26

  • 謬誤10 : 認為工會可以大幅提高工資,實際上是沒有認清到工資是由勞工生產力來決定的。因此工會的真正任務是代替個人來跟資方爭取到符合市場價值的工資,但有時候工會會過頭爭取,偶然的和平罷工是合法手段,但是強迫大家都不要工作反而影響到願意接受工資的員工的權益。
  • 提高過多工資造成生產成品升高,消費者得買貴了,反而影響了其他所有勞工的權益。或是售價不變,由資方承擔,但是資方本來的錢可以拿來投資更有效率的產業呀。甚至讓公司倒閉,失業升高生產減少反而讓大家都變窮。
  • 雖然工會可能在短期間爭取到工資調漲,卻無法為全體勞工長期提高實質工資。好的工會可以提升生產力(如保護到員工健康),短視近利(如爭取讓員工摸魚)的工會反而讓工資降低。
  • 謬誤11 : 支持通貨膨脹。誤把金錢跟財富混為一談。
  • 政府對付債務的一個方法,就是用通貨膨脹。所以其實通貨膨脹也是一種課稅的形式,轉嫁到人民身上罷了。而且這個稅對窮人來說更恐怖。
  • 謬誤12 : 認為儲蓄(投資)不如去花錢,花錢更能促進經濟。經濟蕭條不能怪過度儲蓄,而是政府不能製造出前景良好的企業經營環境,讓銀行留太多現金而沒有借給企業去生產。
  • 通貨膨脹是造成人民痛苦的原因,但他又是政府採行其他經濟干預政策的後果。另外徵重稅的政府帶進的收入,往往都趕不上為了重新分配財富的輕率支出計畫,造成預算赤字。
  • 作者抨擊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太浪費,已經不是單純的保險計畫。我們今天主要的問題,可能不是經濟上的,而是政治上的。

看完之後,這本完全都在講公共政策,立場也偏右(有點太放任的感覺),感覺並不能真切反應解決真實的世界問題,有點太簡化了。難怪凱因斯會說 “在長期,我們都死了。” 因為這本書闡述的自由學派都是長期看長期看,好像結論就是放任什麼都不做最好(當然作者是說解決問題要多方面考慮啦)。這樣好消極喔,尤其政治上不可能什麼都不做呀! 所以還是應該努力積極去想想看作什麼可以短期有效,長期也有效的方法。

下一本把年代拉近,換念偏左的當企業併購國家,謝謝收看。

發佈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