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份子《台灣知識精英具深度的12篇精彩演講》

非常不錯的12篇演講集,有提到台灣知識分子的歷史(陳映真)、中國知識份子的美學修養(蔣勳)、從士人到公共知識份子(余英時)、談儒家思想(傅佩榮)、台灣的宗教現況(李亦園)、科技理性跟信仰道德的關係(沈君山)、藝術跟人文之美(何懷碩)、從心理學觀點講知識份子(楊國樞)、知識份子跟宗教的關係(釋聖嚴)、檢討台灣的政治文化(南方朔)、從經濟觀點看台灣的知識份子(高希均)、總結台灣知識份子的過去現在未來(蕭新煌)。 註: 以上列的不是題目,是我的認為的實際內容。

這本書最讚的就是講者的背景各異,所以闡述出來的知識份子觀點都不同,非常有意思。像是有幾篇觀點甚至有衝突,如說傅佩榮讚賞儒家,何懷碩卻不喜歡儒家(他認為儒家狹窄了藝術的發展)… :p 南方朔認為中國人缺乏西方的自我反省能力,只會官大學問大只有自己才是對的,但是傅佩榮提到的儒家卻是有反省能力(引論語的證據),同樣跟西方一樣都有了解到人的缺陷面,因此需要反省。時時進修反省自己。

我的感覺是,大體喜歡批評中國人(相對於西方)的作家,第一個要打的通常就是支配中國最悠久的儒家思想,但是我常常聽到看到的卻又都是照直覺照印象沒有經過理性分析不分青紅皂白的打,很多問題我覺得明明就不是儒家造成的,但卻硬是被當成罪魁禍首。anyway… 這樣看起來我的立場似乎是不討厭儒家吧。

以下整理一些有心得的段落…

因為價值本身常常就是衝突的(如自由與平等就有潛伏的衝突),因此 “沒有一個知識份子能代表所有的價值,過分的執著就會造成悲劇的誕生。” 這句話余英時說的真是好呀,唯有透過不同領域、不同觀點的知識份子,各就專業知識和公共關懷,提出不同意見,維護不同甚至彼此衝突的價值。在不斷的爭辯中,逐漸取得價值的動態平衡。這是個思想的自由市場,讓聽眾去自由選擇吧。身為知識份子,必須培養深刻的判斷力。沒有判斷力,一切的公民意識跟社會參予都只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罷了。

關於藝術美學(包含詩詞文學的美),何懷碩說應該是要表達人類共同的命運,或是個人所體會的宇宙人生最深刻最本質的東西。不只是美化人生,陶冶性情的狹隘侷限。蔣勳說美學的一個必備要件是真性情,美學修養使我們的生命由狹窄的現實擴大到生命情懷的東西,只有在美學的領域中,敵人間可以相互讚美。美是一種統一,更是一種對立的統一。知識分子的美學修養,就是人的本性的對待關係。這讓我想到龍應台老師曾說文學的功用是可以讓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我想那是指看書人的觀點。然而對個人來說,文學功用則在扮演真性情的心靈出口呀。

楊國樞的那篇”知識份子與社會良知”非常有意思,他提到知識份子的人格心理有十個特點,其中最重要的是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跟旺盛的批判精神,而這十點拿來形容龍應台老師都十分適合… :p 還有他也提到知識份子的超然中立角色,一但當官就不能當知識份子。最後提到台灣知識份子的困境,講的很好,有一點我感觸較深,就是他說 “現在很多人寫文章都是短程操作的零星意見,沒有有系統的東西出現,談問題跟寫文章都是輕薄短小,培養不出沈潛下去深刻思考社會大問題。“唉,是呀,很多人寫文章就只會感嘆台灣哪裡又很糟,完全沒有建設性或甚至有邏輯的意見,我最討厭看這種了。我前一陣子看龍應台老師的文章呀,像是”面對大海的時候”那本書,裡面收錄了很多回覆,但是很多篇竟然就是這樣,沒什麼營養(還是所謂名家喔),只會全然附和龍的觀點或是一直感嘆感嘆感嘆感嘆感嘆感台灣的環境,真是想吐。

也有談到宗教的,談到宗教對社會的影響等,我同意知識份子也要關心宗教層面的東西,因為宗教和我們的社會也息息相關。不過不可否認的,因為我現在真的是無神論者,我沒有辦法想像我的頭上還有個神會是什麼情況,對我來說這太扯了。所以我對宗教議題實在就比較沒有興趣了,但是我想如果同理其他的知識份子也都不關心宗教,那麼也難怪台灣老是出宗教迷信的摟子。釋聖嚴那篇宗教分析寫的很精闢(真是有學問的法師呀),值得一看。

一本從台灣出發,從不同觀點討論知識份子這個角色的好書,值得推薦。

發佈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