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 Search Menu Expand Document

網路概論: TCP/IP

  • 目標讀者: 應用程式初學開發者,特別是 Application Developer
  • 目的: 了解網路是如何運作的基礎知識
  • 學校會教理論 OSI 模型,這堂課使用比較實務的 RFC 1122 模型:
    • Application Layer 例如 HTTP、FTP、SSH 等
    • Transport Layer 例如 TCP、UDP
    • Internet Layer 例如 IP
    • Link Layer 例如 Ethernet、無線網路 802.11n
  • 身為 Application Developer,我們主要在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活動,最大宗就是熟悉 HTTP,但仍要基本了解底層是怎麼運作的

前言

本教程將幫助大家瞭解網路是如何運作,什麽是 TCP/IP、DNS 和 HTTP 協議。身為一個 Web 應用程序員 ,你需要知道當我們在網頁瀏覽器的地址欄中輸入一個網址後,背後到底發生了哪些事情。希望在學完這份教程後,你能夠順利回答這個問題。

1. 數位網路是如何運作的?

電腦和電腦之間,是如何透過網路來進行數據傳輸的呢?讓我們先回答一個問題:數位網路跟傳統類比電話有什麽不一樣?

傳統的類比電話使用的是電路交換的方式:呼叫方撥打電話後,中間經過電話交換機將線路接到受話方。講電話的時候整條線路會被完全佔用,一條電話線同時間只能一個人在講電話。

數位網路使用的是封包交換的方式:我們會把要傳輸的數據拆碎成適當大小的區塊(例如 1500 bytes),每個小區塊叫做封包(Packet),每個封包有個首部(Header)會寫上接收方的地址,要傳輸的數據本身叫做酬載(Payload),然後再通過網路來傳輸。

就像寄信一樣,我們把要寄出去的東西放在信封裡面,這個信封可以想像成是封包的首部(Header),信封裡面的東西就是封包的酬載(Payload)。

封包交換網路比起傳統的電路交換網路,整個網路基礎設施可以運作的更有效率。因為拆成封包之後,線路就可以讓大家共享,不同人不同電腦可以同時傳輸不同的數據,最佳化整個線路的連線負載能力。

什麽是網路傳輸協議?

所謂的網路傳輸協議,就是那個封包的首部的格式,就像信封要怎麽寫有固定的格式。我們需要規範這個格式,才可以順利地讓封包發送出去,讓中間傳輸的網路設備知道要寄到哪裡去。

網路分層的設計

網路傳輸協議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設計就是分層(Layer),實務上被分為四層:

  • 數據鏈路層 (Link Layer):用來處理局部網中硬體連接的傳輸,例如 Etherent 協議、無線網路 802.11n 協議、3G/4G 手機網路
  • 網路層 (Internet Layer):用來處理互聯網中的網路設備和網路設備之間的傳輸,例如 IP 協議
  •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用來處理電腦到電腦之間的可靠傳輸,例如 TCP 和 UDP 協議
  •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網路應用程序之間如何處理數據,例如 HTTP 協議

教科書上會教 OSI 理論模型分成七層,這裡採用實務的 RFC 1122 說法。

你可以想像分層的意思就是封包了四個信封,一層包一層。當我們的瀏覽器打開一個網站的時候,伺服器回傳的 HTML 源碼是最裡面的酬載(Payload),會被包在 HTTP 信封內,然後再包一層 IP 信封,然後再包一層 TCP 信封,然後再包一層 Etherent 信封,才會抵達你的電腦。

--------------------------------------------------------------------
| Etherent 首部 | IP 首部 | TCP 首部 | HTTP 首部 | 實際的數據 HTML 源碼 |
--------------------------------------------------------------------

image 圖片出處 http://linux.vbird.org/

這樣設計的好處是某一層如果需要改變的時候,只需要替換那一層信封就好了。而且層次化之後,要設計新協議也會簡單許多,我們不需要每次都重新設計全部的協議。

接下來幾章讓我們大概說明一下這幾層協議的作用。這些只需要大概瞭解原理跟一些專業術語即可,不需要瞭解協議的完整細節。我們主要會針對應用層的 DNS 和 HTTP 協議重點說明。

2. 數據鏈路層 (Link Layer)

家裡或公司的電腦要連上網,首先必須接上網路線或用無線網路,來連結到家裡的路由器(Router),這之間就需要一層信封寫上電腦的地址,這樣路由器把數據傳回來的時候,才知道要送到哪一臺電腦上。

這一層的傳輸協議根據不同的硬體連接方式有不同的協議,最常見的有:

  • 有線網路使用以太網 (Ethernet)協議。這種硬體使用 RJ-45 網路線(擰成4對的8根電線),又可以細分為 100M、1000M 不同頻寬的規格。
  • 無線網路的 IEEE 802.11 協議,又可以分成 802.11b, , 802.11g, 802.11n 等等不同規格。
  • 移動通信網路使用 3G4G 協議。

每一個網路設備在出廠的時候,都會配有一個 Mac 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這個地址將用於「直接」相連在一起的硬體。例如連結到同一臺路由器的公司電腦,這台路由器就會用 Mac 地址來決定封包要寄到哪一臺去(我們會說:這是同一個局域網)。

在命令行輸入 ifconfig 可以看到 Mac 地址

image

在 Mac 上 en0 接口就是你的無線網卡

打開 Mac 的 Networking 配置,也可以看到這個 Mac 地址

image

當你有數據要傳到公開的網站時,首先會從你的電腦傳到家裡或公司的路由器,信封會填上路由路的 Mac 地址,然後發送出去。路由器收到之後,會把這一層的信封拆掉,換上與路由器直接連接的 ISP 路由器的 Mac 地址,然後寄到下一個網路設備,以此類推直到目的地網站伺服器。

互聯網服務供應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簡稱ISP。指的是例如中華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互聯網電信運營商。

3. 網路層 (Internet Layer)

數據鏈路層使用的 Mac 地址,只有直接相連網路設備才會知道。你的電腦知道路由器的 Mac 地址、路由器知道跟他連結的設備的 Mac 地址。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家裡或公司路由器出去之後的網路設備的 Mac 地址,我們也不可能知道互聯網上所有網路設備 Mac 地址。

互聯網上的節點數太多了,封包是由一個路由器傳遞給下一個路由器,每個傳遞都更接近目的地。而這個目的地需要一個地址,而這就是 IP 協議所處理的。在 IP 協議中,定義了IP 地址,其中第四版 IPv4 由 4 bytes(32位二進制)的數字組成,也就是大家常看到的 XXX.XXX.XXX.XXX 形式,例如 ihower.tw 伺服器的 IP 地址是 172.104.102.228

這個 IP 地址是全球唯一的,IP 地址最多可有4,294,967,296個,乍看之下好像很多,但是由於互聯網的大量普及,IPv4的42億個地址的分配已經於2011年2月3日全部分配完畢,這會分給不同國家、公司組織、學校等等使用。

IP 地址設在計的時候,保留了一些私有IP地址地址用於局域網,最常見的是 192.168.0.0192.168.255.255 這個範圍,你在家裡或公司連上無線路由器時,就會被分配到這個位址。另外還保留一個 127.0.0.1 代表的是本機電腦。私有IP地址

CIDR 塊

CIDR是一種 IP 位址的表示法,用來表示一整個區塊的 IP 位置。

a.b.c.0/16 的意思是 a.b.0.0a.b.0.255,共 65,536 個地址 a.b.c.0/24 的意思是 a.b.c.0a.b.c.255,共 256 個地址 a.b.c.0/32 的意思是 a.b.c.d 一個地址

詳見CIDR的說明,這個用法在你配置網路防火牆的時候會用到。

IPv6

既然 IPv4 地址不夠了,新的標準 IPv6 使用了 16 bytes 來表示網路位置,具體數量為 340,282,366,920,938,463,463,374,607,431,768,211,456 個,真的是用不完了。不過實務上對一般用戶似乎很少用到。這是因為要使用 IPv6,必須客戶端到伺服器中間的網路設備都要支援 IPv6,而大部分的 ISP 營運商都還沒預設支援 IPv6。

Apple 要求從 2016/6/1 開始,所有上架的 App 必須 IPv6 相容

NAT 技術

剛剛提到 IPv 4的42億個地址已經被分配完畢,但是似乎大家不是很著急要升級 IPv6 這件事情,這是什麽原因呢? 這是因為我們用了NAT技術,因此不需要每一臺需要上網的電腦,都需要一個公開的 IP 地址。

透過 NAT 技術,家裡或公司只有路由器那一臺網路設備需要公開的 IP 地址,局域網內使用私有 IP 地址即可。這台路由器會記得當初封包是從拿一臺電腦送出來的,當封包從互聯網返回時,會做一個 IP 地址轉換。

這也是因為局域網內的電腦只需要上網,不需要做成伺服器讓互聯網上的其他電腦可以連線。換言之,一臺電腦如果要是互聯網上可以被連線的伺服器,必須要有一個公開的 IP 地址。

ifconfig 指令

ifconfig 可以查看 IP 地址

image

打開 Mac 的 Networking 配置,也可以看到這個 IP 地址

image

截圖中的 DHCP 協議 指的是當電腦連上路由器時,會自動請路由器分配一個局域網的私有 IP 地址給你。Subnet Mask 是著這個局域網的 IP 範圍,其中 255.255.255.0 意思是整段私有 IP 地址數字前面 24bit 是固定的,也就是範圍會是 192.168.1.1192.168.1.255。Router(路由器)的地址是 192.168.1.1,你的封包首先會送到這台網路設備,由路由路決定下一站去哪裡。broadcast 地址 192.168.1.255 是向全局域網廣播的地址,結尾 .255 是廣播的意思。

ping 指令

image

ping 可以用來測試封包送到目的地所需要的時間,其中的 time 是 RTT(Round Trip Time) 也就是往返時間,單位是 ms (千分之一秒)。

這個時間主要取決於地理位置,如果你在台灣 ping tw.yahoo.com,會得到 10ms 內超快的速度。如果去 ping 日本的伺服器,大約是 40ms,去 ping 美國的伺服器要 200ms (例如 amazon.com),要去歐洲或南美洲就更遠了。

這個速度的物理限制是光速,要去美國的海底電纜是走太平洋,往返到地球另一端就是需要這麽多時間。這就是為什麽網站的連線速度要好,就得把伺服器擺的離用戶比較近的原因。

不是每一臺伺服器都會回應 ping 信息,有些伺服器會關閉這個功能。

traceroute 指令

traceroute 可以用來追蹤到達目的地過程中,每台路由器節點的回應:

image

跟 ping 一樣,不是每台路由器都會回應這個信息,有些路由器會關閉這個功能。

4.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IP 封包有 IP 地址可以抵達對方電腦,但是一臺電腦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應用程序,到底這個封包抵達對方電腦後,是要給哪一個程序去處理呢? 封包送回來後,又是你電腦的那一個程序去處理?

在傳輸層協議 TCPUDP 中定義了 Port number,在封包首部上會寫上來源埠(Source Port Number)和目的埠(Destination Port Number)。Port Number 就像不同碼頭,編號從 0~65535。

以客戶端瀏覽器發出的封包為例,瀏覽器會隨機選一個來源埠出去,目的埠會是 80 (http) 或 443 (https),除非你在瀏覽器的自行指定不同的目的埠,例如 http://localhost:3000,那就會改用 3000 port,因為 rails s 伺服器在本機預設用 3000 port。

伺服器會用哪些 Port 詳見TCP/UDP埠列表,不同的應用程序就會用不同的 Port。每一個需要用到網路的程序,都必須跟作業系統登記申請一個 Port 來使用,作業系統會確認說一個 Port 只能分給一個程序使用。

如果你要編號 1024 以下的話,作業系統還會要求你有 root 權限。1024 以上則不需要,例如 rails 伺服器就預設使用了 Port 3000。

image

這個 localhost 會被解析成 127.0.0.1 代表本機地址

另外,IP 協議讓我們可以將封包從互聯網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但是沒有保證封包的可靠傳輸。傳輸過程中可能被中間的路由器丟失(有意或無意、網路壅塞被丟包、外界噪聲干擾等等),不同封包也可能因為經過不同路由器而造成抵達的順序不同。

因此在 TCP 協議中實作了更多步驟來保證資料傳輸的正確性,包括會重發遺失的封包、舍棄重復的封包、無錯誤資料傳輸、阻塞/流量控制、確認有建立三方交握,連線已建立才作傳輸等等算法。TCP 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協議< 也是使用最為廣泛的協議,和 IP 協議合稱 TCP/IP,大部分的應用層協議,包括 HTTP 都是基於 TCP/IP 的。

TCP/IP 是大學本科網路概論課程的重頭戲,會完整介紹如何實作 TCP 協議。TCP/IP 的首部是二進制格式,本教程就不講解規格細節了。

網路工具

透過 WiresharkPacket Peeper 之類的軟體可以進行網路封包的擷取:

image

5.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TCP/IP 協議是作業系統就會提供的網路功能,而在我們電腦上會有不同的應用軟體,這些軟體會基於 TCP/IP 實作應用層協議,例如:

  • DNS
  • HTTP
  • SSH
  • FTP 檔案傳輸
  • SMTP 寄email
  • POP 收email
  • SMB 微軟的網路文件共享系統
  • Bitcoin
  • BitTorrent

其中最常用的就是 DNS 協議和瀏覽器使用的 HTTP 協議了,接下來的章節會重點詳述這兩個協議。

補充資料


Copyright © 2010-2022 Wen-Tien Chang All Rights Reserved.